07 维也纳煤气罐新城【奥地利】
图片
维也纳煤气罐新城【奥地利】
图片
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建筑由贮藏的煤气罐改建而成,被视为城市废弃建筑开发利用的杰出典范
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建筑由贮藏的煤气罐改建而成,其在项目旧空间与新功能组织方面,在承袭历史、塑造新地标形象方面处理巧妙得当,被视为城市废弃建筑开发利用的杰出典范。
图片
维也纳煤气罐建筑群历史旧貌,曾为维也纳城市煤气供应的主要来源
图片
在19世纪末维也纳煤气罐建筑群的最初样貌
图片
新旧世纪之交改建后的煤气罐新城
维也纳煤气罐建筑群是由四个高72.5米、直径64.5米的罐体和一座控制室组成,曾为维也纳城市煤气供应的主要来源。罐体建筑始建于1886年,于1899年建成,当年被视为奥地利先进科技的象征;自20世纪70年代维也纳逐步改用天然气,至1986年前后煤气罐被迫废弃关闭,内部设备被陆续拆除,仅留下古典的立面。
图片
四座罐体改建分别由法国、奥地利的四个建筑师团队完成
图片
改造过程中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有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外观,确保了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
在随后新旧世纪之交的维也纳新城区开发改造中,四座罐体改建分别由法国、奥地利的四个建筑师团队完成,其前提是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有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外观,确保了改造后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四座罐体内部风格则迥然不同,既有现代的创新,也有传统的保留,新旧风格的交织使建筑产生时空对话的美感,为老建筑平添了一抹新生的活力。
图片
A座煤气罐建筑筒形外立面
图片
A座内庭,沿筒形外墙设计嵌入了9幢12层弓形住宅塔楼,组成一个分离但连续的环形建筑体
图片
A座内庭与上方的钢结构玻璃穹顶
图片
从下部格栅采光顶仰视建筑内庭
A座由法国设计师沿着煤气罐建筑的筒形外墙设计嵌入了9幢12层弓形住宅塔楼,组成一个分离但连续的环形建筑体,并为煤气罐盖上了玻璃穹顶。透过穹顶和塔楼之间的缝隙,阳光能直接透过玻璃穹顶和四周的弧形玻璃,为内部住宅与商场提供采光。明媚的内庭、古韵的墙体,细节处理得当而巧妙。
图片
B座的改造颇为特殊和复杂,手笔也相对较大
图片
B座的外立面,有趣的贴建盾牌折倚状体块建筑与内庭穹顶
图片
B座改建剖面示意图:内部的圆柱体、外部贴建的盾牌状体块和贮气罐底部的多功能活动大厅
B座的改造颇为特殊和复杂,手笔也相对较大,其由奥地利著名的现代解构主义“蓝天组”设计团队负责打造,设计团队为现有的建筑加入了三处新的体量:贮气罐内部的圆柱体、外部贴建的盾牌状体块和贮气罐底部的多功能活动大厅。
图片
B座改建后俯视效果图
图片
颇为怪异的“折倚”盾牌状金属玻璃元素与罐体风格差异明显
图片
罐体部分在功能、结构和声学方面与公寓大楼分离独立、互不干扰
图片
罐体部分与贴建的公寓大楼复杂的室外联系
图片
B座改建的内庭,中规中矩的传统公寓楼面貌
内部圆柱体与外部18层高的盾牌状体块作为公寓和办公场所,颇为怪异的“折倚”盾牌状金属玻璃元素与罐体风格差异明显,古典元素与梦幻的现代风似乎格格不入,这应该是最让人难以理解的部分;罐体底座被改建为自承重的壳体结构活动大厅,可容纳3000人,在功能、结构和声学方面与公寓大楼分离独立、互不干扰。
图片
C座内部庭院,采用了维也纳传统的住宅设计,内部呈现错落的空间形态
图片
D座大楼外立面
图片
D座则被设计成垂直分层,分为住宅空间与底部商业空间,其中维也纳城乡档案馆设置其中
C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维也纳传统的住宅设计,奥地利建筑师将环状大厦分解为4个单元,之间以走廊相连。层层缩进的房间,形成大量宽敞的露台,外部的花园式设计,构筑了错落的空间形态;D座则被设计成垂直分层,分为住宅空间与底部商业空间,其中维也纳城乡档案馆设置其中,为社区提供了包含阅览、服务、办公等在内的大量公共空间。
图片
建筑设计团队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保持原形”做法,修缮了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外立面,以此秉承历史
图片
在这里,古典与现代交织,它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变迁,在完美延续城市的文脉的同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整体来看,如今的“煤气罐新城”被成功改造成了一处巨型集居住、办公和商业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综合社区,每座罐体功能相对独立。四个建筑设计团队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保持原形”做法,修缮了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外立面,以此秉承历史;在这里,古典与现代交织,它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变迁,在完美延续城市的文脉的同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08 纽约熨斗大厦【美国】
图片
纽约熨斗大厦【美国】
图片
在落成时为美国纽约最高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摩天大楼之一,纽约市的典型象征”
图片
由于位处曼哈顿第五大道与百老汇交汇的三角形街区使用地块限制,它被设计成了独特的熨斗状
图片
犀利的尖角指向麦迪逊广场的南侧,大楼周边的社区称之为熨斗区,如今已然成为了纽约著名的历史地标
落成于1902年的这座大厦,建成时为美国纽约最高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摩天大楼之一,纽约市的典型象征”。由于位处曼哈顿第五大道与百老汇交汇的三角形街区使用地块限制,它被设计成了独特的熨斗状,犀利的尖角指向麦迪逊广场的南侧,大楼周边的社区称之为熨斗区,如今已然成为了纽约著名的历史地标。
图片
纽约的熨斗大厦,它并非世界第一座三角平面布局的建筑
图片
世界范围内类似的经典建筑案例
图片
它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熨斗大厦”--建于1892年的加拿大古德汉大厦
图片
国内类似的有上海的武康大楼(右)和武汉的巴公房子(左)
图片
纽约的这座,以狭窄的锐角、恢弘的体量与精美的雕饰极具外观辨识度
图片
其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同类建筑最知名的地标符号
在世界这样的建筑其实并不少见,它也不是第一座类似的案例,例如有世界第一座建于1892年熨斗形的加拿大古德汉大厦、建于1897年的亚特兰大英美建筑、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熨斗大楼等等;另外国内类似的建筑也有,例如代表性的上海武康大楼和武汉巴公房子。但这些建筑都比纽约的这座规模要小得多,纽约的熨斗大厦以狭窄的锐角、恢弘的体量与精美的雕饰极具外观辨识度,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同类建筑最知名的地标符号。
图片
受地块限制,建筑被设计成了独特的三角熨斗状,原名富勒大楼,很快被“熨斗”一词代替
图片
建筑俯瞰的角度和独特的平面三角布局
图片
从建筑顶部俯瞰其令人惊叹的古典复兴风格锐角立面
图片
其三角形突出的锐角部分仅2米宽,从一侧斜向的角度看有如刀锋般犀利的刃口
图片
精湛的古典复兴风格立面装饰细节
图片
建筑三角长边外立面装饰细节,内容精湛丰富,包括精致的浮雕、经典的柱式和拱门等古典元素
图片
建筑背向锐角一侧,短边三角的外立面细节
图片
三段式划分的外立面,采用石灰岩和陶土砖装饰,复古风十足
1899年,芝加哥开发商乔治·A·富勒购得这块土地,并委托著名建筑师丹尼尔·伯恩罕设计一座能够充分利用地块形状的建筑。伯恩罕充分结合地形设计出了三角的平面布局,并采用了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的古典复兴风格;由于地块端部尖锐狭促,其三角形突出的锐角部分仅2米宽,从一侧斜向的角度看有如刀锋般犀利的刃口,外观极具视觉冲击力;大楼外立面呈现经典的三段式划分,表面采用石灰岩和陶土砖装饰,立面细节精湛丰富,包括精致的浮雕、经典的柱式和拱门等古典元素。
图片
三角平面的标准楼层功能布局,实用性较强
图片
建筑采用了先进的钢框架结构,这是纽约最早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之一
图片
创新的结构使其拥有了22层、87米的高度,令其在当年周边林立的传统建筑群中一骑绝尘
图片
在1902年封顶即将落成的熨斗大厦
图片
大厦竣工后成为纽约最高摩天大楼之一,仅次于纽约公园街大楼的119米和曼哈顿人寿保险大楼的106米
建筑采用了先进的钢框架结构,这是纽约最早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之一,轻盈的钢结构不仅减少了墙体的厚度,还增加了内部的使用空间。创新的结构使其拥有了22层、87米的高度,令其在周边林立的传统建筑群中一骑绝尘,要知道在该大厦完工之前,纽约建筑普遍不超过5层。大厦竣工后成为纽约的最高摩天大楼之一,仅次于纽约公园街大楼的119米和曼哈顿人寿保险大楼的106米。
图片
从结构技术角度来讲,它堪称现代建筑发展的里程碑式建筑
图片
从历史的角度,它反映了百年前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图片
熨斗大厦,1902--“摩天大楼的船头破浪前进,驶过百老汇大道和第五大道”
从结构技术角度来讲,它堪称现代建筑发展的里程碑式建筑之一,在验证现代建筑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为日后摩天大楼的设计建造提供了宝贵经验;从历史的角度,它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其建筑风格和结构特征则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同任何新出现的事物一样,其落成之初曾以罕见的三角形锐角外观引起公众的广泛猎奇与争议,但批评的声音显得短暂而乏力,很快淹没于洋溢着赞誉的声浪之中。
09 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法国】
图片
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法国】
图片
大胆前卫的未来风,似乎与古迹遍地的巴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
图片
暴露的结构、机械系统和浓郁的工业风,“高科技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
什么是国家级行为艺术?蓬皮杜中心便是一处极端的例证,暴露的结构、机械系统和浓郁的工业风是为其显著特征,在这类“高科技建筑风格”的工业化、机械感和未来风中依稀可见“赛博朋克”的影子,而它注重的功能性与技术性显然又与反乌托邦的赛博朋克划清了界限。它的出现,曾令人一度惊呼“完全颠覆了建筑的世界”。
图片
建筑所处区位及周边环境
图片
推动文化创新并展示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是其构建初衷
图片
1970年代,在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的铁腕手段下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上世纪60年代,现代艺术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法国作为艺术之都,自然不甘落后。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于是构想兴建一座集现代艺术、文化、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馆,以推动文化创新并展示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然而1974年蓬皮杜于任上逝世,因此建筑在1977年落成后以总统名字命名以兹纪念。
图片
当年名不经传的建筑师--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和英国的理查德·罗杰斯
图片
1970年代的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在施工现场
图片
在2017年,蓬皮杜中心落成的40周年,皮亚诺和罗杰斯重返巴黎
图片
1970年代的蓬皮杜中心施工场景
在1971年,法国组织了建筑界有史以来最声势浩大的国际设计竞赛选拔,吸引了来自全球49个国家的681个设计方案。有趣的是,最终的获胜者却是两位名不经传的建筑师—来自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和英国的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甚至连落地的项目都数不出几个,方案以创新的外露结构、色彩编码的服务设施和现代主义风格获得了评委会的一致青睐。
图片
建筑立面展示,暴露的结构、机械系统和浓郁的工业风是为其显著特征
图片
建筑主立面多角度,工业化、机械感和未来风中似乎依稀可见“赛博朋克”的影子
图片
建筑侧立面,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之中
图片
建筑整体看上去犹如一座被五颜六色的管道和钢构缠绕起来的庞大化学工业厂房
图片
象征工业科技进步和现代艺术自由、体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实现文化的民主化与大众化,使其设计理念
它一反巴黎的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之中,使其整体看上去犹如一座被五颜六色的管道和钢构缠绕起来的庞大化学工业厂房。其设计理念通过暴露的结构和彩色的管道象征着工业时代的科技进步和现代艺术的自由精神,体现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通过打破传统艺术机构的高门槛,以实现文化的民主化与大众化。
图片
建筑远眺与俯瞰
图片
建筑近观俯瞰的角度
图片
建筑的空间区域功能布局
图片
外观上最醒目的特征是所有结构功能要素最初都采用了不同颜色来区别
图片
轻盈的钢结构与错综复杂的外置管道
图片
纷杂的五颜六色管线,以颜色区分不同功能
图片
顶部的廊道及钢桁架梁柱结构
图片
走道及外部的钢结构,工艺颇为精湛
了解其设计初衷,才能解读“庄重”一词为何在这座国家级文化中心的建筑上找不到一丝半毫的身影。主体建筑南北长168米、宽60米、高42米,共6层结构,开敞的空间内布局有工业设计中心、公共图书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等;独特的建筑结构体系由14组跨度48米的巨型金属门架构成,内部无任何支柱及承重墙,全部结构均外露;外观上最醒目的特征是所有结构功能要素最初都采用了不同颜色来区别:蓝色管道是控制空调、绿色管道则为水管,电子线路则封装在黄色管线中,而自动扶梯及安全维护设施均采用了红色,整体功能区分一目了然。
图片
建筑结构轴测图解析,精湛、细腻而又繁复的建筑结构
图片
内部空间模块化设计,设计理念可谓超前
图片
开敞透明的内部空间
图片
为了保证室内空间开敞最大化,设计将所有设备管道及交通构件一律置于室外
图片
室内空间氛围一览,涵盖不同的功能区域
图片
建筑特色之一的外部红色透明电梯
图片
透明电梯与立面外露的钢结构支撑
建筑钢结构透明化和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可谓超前,使其结构受力轻盈、空间开敞透明、布局灵活多样。为了保证室内空间开敞最大化,设计将所有设备管道及交通构件一律置于室外,东、西立面外侧的金属管道及轻型交通金属构架纵横交错,由此构成了建筑独特而奇异的形象;模块化可升降的楼板和无固定隔墙的设置,则保证了内部使用空间的最大灵活性;而特色之一的外部玻璃幕墙和透明电梯,则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和开阔的视野,高度体现了透明与开放。
图片
如今蓬皮杜中心不仅是巴黎的文化地标,更被视为全球现代艺术和高科技建筑的重要象征
自落成以来对其评价虽有争议,但不可否认它是现代建筑的里程碑式杰作,作为综合性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无可替代。如今蓬皮杜中心不仅是巴黎的文化地标,更被视为全球现代艺术和高科技建筑的重要象征。
10 拉斯维加斯的卢克索酒店【美国】
图片
拉斯维加斯的卢克索酒店【美国】
图片
酒店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图片
不过说它是山寨建筑过于牵强,其于山寨的本质区别在于自身独特的原创性
图片
源自古埃及的主题的神秘与辉煌和现代高科技元素的结合,使其成为整个拉斯维加斯最抢眼的建筑
说它是山寨建筑过于牵强,落成于1993年的这座酒店虽然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入口处的狮身人面雕塑也直接进行了模仿复制,但两者本质的区别在于原创性—源自古埃及的主题,传达出神秘与辉煌的意象;而黑色玻璃幕墙和强光束的高科技派元素,则赋予了建筑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现代感,使其成为整个拉斯维加斯最抢眼的建筑。
图片
作为大型主题酒店和博彩场所,其主体建筑是一座30层高的黑色玻璃金字塔
图片
金字塔顶部俯视的角度
图片
金字塔一侧的附属塔楼
图片
外墙黑色的玻璃幕墙,其材料质感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现代感,还通过反射光线增强了视觉效果
图片
震撼的金字塔多角度展示,尺度恢弘磅礴
图片
卢克索酒店的黑色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
图片
夜幕中的黑色金字塔,极致的神秘感跃然于画面
作为大型主题酒店和博彩场所,其主体建筑是一座30层高的黑色玻璃金字塔,底边长约197米,高度达惊人的107米,尺度恢弘磅礴。金字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埃及吉萨金字塔群,外墙采用了黑色玻璃幕墙,其材料质感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现代感,还通过反射光线增强了视觉效果;内部共有4000余间房间,分别位于金字塔内墙和扩建的黑色东、西二塔之中。
图片
金字塔独特的中庭设计
图片
建筑中庭开敞的空间氛围
图片
内部附属设施与古埃及的主题装饰
图片
中庭氛围多角度一览
图片
装饰延续了古埃及主题,大量使用了金色、红色和蓝色等鲜艳色彩,配以壁画、雕塑与象形文字等装饰元素
图片
酒店内部有趣的古埃及主题装饰元素
图片
中庭氛围独特、视野开阔
黑色玻璃幕墙的设计既仅符合古埃及主题的神秘感,又通过现代材料的运用,展示了建筑的高技派风格;其内部空间布局独特,中庭的设计使得自然光线能够透过金字塔的顶部进入室内空间,既改善了建筑的采光,还为游客提供了开阔的视野;酒店客房分布于金字塔四周,每间客房都能够享受到中庭的炫美景观;内部的装饰延续了古埃及主题,大量使用了金色、红色和蓝色等鲜艳色彩,配以壁画、雕塑与象形文字等装饰元素,营造出浓郁的古埃及文化氛围。
图片
酒店入口处巨大的狮身人面像雕塑是其标志性象征之一
图片
狮身人面像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现代雕塑技术,赋予了雕塑独特的现代感
酒店入口处巨大的狮身人面像雕塑是其标志性象征之一,高度超过30米,长达46米,尺度居然比埃及的本尊还要大上不少。不过,这座狮身人面像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现代雕塑技术,赋予了雕塑独特的现代感;雕塑采用钢筋砼结构,表面覆盖石膏和涂料,以细致模仿石材的质感。其细节处理算得上精致,尤以面部表情和鬃毛的雕刻,展示了现代精湛的工艺水准。
图片
金字塔顶部的强光束是酒店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图片
科技感十足的光束,象征着古埃及文明的光辉与永恒,同时也寓意着拉斯维加斯不夜城的璀璨形象
金字塔顶部的强光束是酒店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巨型激光束直射天空,每至夜晚就算远达数百公里外的加州的飞机也可隐约看到。光束由39盏氙气灯组成,亮度可达42.3亿坎德拉,能够在夜空中形成明显的光柱,使其成为拉斯维加斯天际线耀眼的一部分。科技感十足的光束,象征着古埃及文明的光辉与永恒,同时也寓意着拉斯维加斯不夜城的璀璨形象。
图片
审美疲倦是主题建筑的主要问题,无数案例证明:经典与永恒才是审美的终极目标,标新立异,也许只会昙花一现
有趣的是,酒店的建筑设计在初期因其独特性和吸引力而受到广泛好评,成为拉斯维加斯的地标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疲劳显现,单一的主题和高昂的维护成本逐渐成为其发展的瓶颈。随后众多的负面评价集中于单一的主题、高昂的维护成本与有限的空间利用率,优化与调整,这是经营开发者需要操心的事;而审美的疲倦,也给主题性质的建筑带来谨慎的态度。无数案例证明:经典与永恒才是审美追求的终极目标,标新立异,也许只会昙花一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